中国清能目标提前5年实现;“中国天眼”突破

2023-07-03 02:08:02
这里是北京科协新媒体

一周重大科技新闻精选

带您了解最新科技前沿


【资料图】

点击文中标题即可阅读原文~

一周前沿科技要闻目录(2023.2.25~2023.3.3)01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研制成功 02

北京市建成24个高校高精尖中心

0304

世界首次!双光子显微镜首获航天员皮肤三维图像

05

科学家首次观察到量子隧穿效应

06

国家种质库2.0建设启动

07

中国科大制备出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单晶LED

08

首列国产氢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下线

一周前沿科技要闻目录(2023.6.26~2023.7.2)01

中国有望提前5年实现2030年清洁能源目标

02

最高运行时速453公里 CR450动车组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

03

我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海豚1”在烟台蓬莱港交付并首航

04

关于引力波,“中国天眼”获重大突破

05

青藏铁路进入动车时代

06

世界最大尺寸安全壳模型热压耦合试验通关

07

我国首次星地激光通信业务化应用试验取得成功

08

北京: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据报道,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有望将风能和太阳能产能翻一番,并提前5年实现2030年清洁能源目标。报道称,根据非营利性的全球能源监测组织的研究,如果所有预期的发电厂都建成并投入运行,预计到2025年,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将达到1200吉瓦。目前,中国的太阳能装机容量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报告称,自2017年以来,中国的陆上和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翻了一番。

6月29日,试验列车以单列时速420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40公里运行,对新技术部件进行了有效的性能验证,各项指标表现良好,标志着CR450动车组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CR450科技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6月30日,我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海豚1”在烟台蓬莱港交付并首航。该船将从蓬莱驶往青岛,沿途开展一系列船舶智能设备性能验证、环境感知、障碍避碰及航路重规划、数字孪生系统虚实同步交互等多项实验。这艘智能船创造了多源信息融合协同探测、智能感知及环境重构、船舶与海洋环境数字孪生三个方面国内第一,打造了我国首个船舶智能系统与设备测试及验证的“海上流动”实验室。

“中国天眼”(FAST)再度迎来重大突破。利用FAST观测数据,我国脉冲星测时阵列(CPTA)研究团队发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表明我国纳赫兹引力波研究与国际同步达到领先水平。相关研究成果6月29日在线发表于《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

7月1日起,时速16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开始在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投入运营,青藏铁路正式进入动车时代。

日前,由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和该校范峰教授团队联合开展的严重事故下“华龙一号”安全壳结构性能试验圆满完成,该试验为世界上最大尺寸安全壳模型高温-高压耦合加载工况下的结构性能试验,为新一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在役核电厂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日前,吉林一号MF02A04星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部署的激光地面系统联合开展了星地激光高速通信试验,试验取得成功。这次试验对卫星图像数据进行了实质性下传,标志着我国已成功实现星地激光高速通信的工程应用,为我国星地通信体制从微波拓展至激光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贯彻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紧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动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关闭
精彩放送